在AI成为生活日常之前,让我们再复盘一遍“网络化时代的时空变迁”

2021-07-13 查看(4860)

不知不觉间,微信陪伴我们的生活已十年有余。在这十年中,移动互联网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,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。
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刘少杰长期研究网络社会,带领研究团队连续八年推出《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》,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。在他看来,互联网规模的扩大和渗透,不仅推动了时空的扩展、压缩和加速流动,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。 

2021年7月8日-10日,以 “智联世界·众智成城” 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2021)在上海召开。图为应用于医疗检查的爱迪生人工智能平台。 海沙尔 摄

“虚拟社会”的提法不够准确了

我国网络社会的崛起有多快?根据去年末的统计数据,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.89亿,接近10亿,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70.4%。这个普及率还是针对全国总人口而言。如果是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以及各省的省会城市来看,互联网的普及率更高。在上海、北京等地,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5%—90%。

与此同时,网络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,社会变迁、时空变迁在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同时展开。网络社会的大规模崛起不仅表现在线上空间,也表现在线下空间。

从线上来看,凡是通过互联网,通过数字技术,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连接起来,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的线上空间,都可以说是网络空间。

在线下,凡是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,通过互联网交往起来、沟通起来,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串联起来的空间,也都可以说是网络空间。在那里,企业之间展开交往,各种市场经济活动活跃,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群体活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组织、开展。
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今天的“社会空间”早已不局限于街头巷尾、车间班组、机关处室等实体空间,还包括线上各种流动着的信息空间、交流空间。网络社会不再只是一个“虚拟社会”,而是一个具有极强实践性且异常活跃的现实社会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时代,“时空分离”和“时空脱域”现象已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展开。

所谓时空分离,是针对传统的时空观念而言的。因为从传统的社会学、哲学、物理学来说,时间的流动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实体和地理位置,空间也一定是在时间中发展、变化。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。

但今天我们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,时间并不一定表现为某种物体的变化过程,人们也并不一定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和空间中看到具体的时间变迁。时间作为一种变化的过程,在互联网上通过一些虚拟的、符号化的、象征性的信息交流也可以完成。

与此同时,一些社会团体并不一定要在某一个特定的实体空间、地理位置中开展活动,单单是通过线上的信息交流,也可以形成一种群聚和共同体现象。这样一种脱离了特定的实体空间和地理位置的社会交往、社会共同体,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时代,已经大规模存在了。现在各种微信群、qq群可以说名目繁多。连我们搞研究,都很难统计清楚社会上究竟存在多少网络群体。

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展示的医疗消毒机器人。 海沙尔 摄

人类的时空感知正发生深刻变化

更复杂的变化是时空扩展、压缩和加速流动。

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,时间基本上是可以计量的。但是,今天,在互联网大规模发展、网络社会大规模崛起这样一个条件下,出现了一种无法计算的时间。在网络社会各种复杂的信息交流空间的不断扩展中,我们所能感受、经历的时间、空间都出现了一些深刻的变化。

比如,传统的物理学、哲学和社会学讲的时间是一维的,强调“时间一去不复返”的一维性。而如今,我们在各种网上的交往活动和信息沟通中,看到了另一种时间过程。它是“三维”的,既有向前性,也有向后性,还有横向左右的旁顾性。很多事物不再只是处于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中,而是会和前后、左右、上下、纵横方向上的很多元素发生联系,越来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。

无论人处于社会的哪一个层面,你经历的事情、接收到的信息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线程地发展,需要你更多地瞻前顾后、旁顾左右,才能把过程中的变量、风险、不确定性大致看个明白。这就是时间的三维性。体验到了时间的三维性之后,人的心理过程会有更强的反思,会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,反观自己的举措、选择,还很难鉴别究竟是对了还是错了,因为事物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。

又如,在传统物理学、地理学、社会学看来,空间是特定事物所占据的位置、范围、场所。但今天,空间的相对静止性、清晰的边界性已经越来越模糊。很多事物,包括一些社会生活的存在状态,都处于快速的变化和流动之中。网络社会的崛起不仅增强了一些事物的流动性、易变性,也使社会的密度、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成倍增加。

以至于,我们研究社会治理,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。那就是,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思想状态,对自己面前这个社会的复杂程度的增强、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、对时空压缩与扩展认识不足。

不用说上海、北京这样一些超大城市的社会的复杂程度在增加,我们就是到一些乡村、县镇,也能看到当地的社会同一二十年前相比,社会的密度、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都已经成倍地增强了。这是网络化时代时空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这时,如果我们还是沿用过去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下形成的原则、制度、观念、办法,来对待当下这个高度复杂化、空间高度压缩、空间延展范围不断扩大、变化速度空前加快的社会,就会遇到更大的困惑和麻烦。

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展示的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。 海沙尔 摄

网络社会的结构变迁

事实上,网络社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——

“缺场交往”迅速、大规模地发展。

传统社会学把“交往”看成社会生活展开的基本形式,认为只有通过交往,社会才能作为一个动态的、现实的社会而存在。无论是群体组织,还是社区、社会活动,都通过交往行为才成其为一种现实的形式。所以,社会交往构成了一个我们看社会的基本视角。

传统社会学讲的“交往”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中、特定的时间过程中、特定的地方角落中展开,我们称之为“在场交往”。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活跃的交往,已经不是那种在特定场所的在场交往,而是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、展开沟通的“缺场交往”,甚至已经脱离了地方空间,脱离了特定的地理区域,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脱域群体、脱域时空。

今天我们研究人类社会,研究中国社会,如果还是把目光紧紧聚焦在特定场所、地方空间中的在场交往,那我们看到的就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方面,无法触及社会最活跃、最复杂、最生动的方面。

社会生活形成了新的经验基础。

过去,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经验、是实践、是人的身体的经历过程和心理的体验过程。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,研究者会特别强调,这样一种经验是在特定场所、特定位置、特定空间中形成的。但在今天,在网络化已经大规模展开的情况下,我们更多复杂的、活跃的经验都是通过互联网、通过信息沟通、通过移动客户端形成。这样一种经验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可传递的经验”。它实质上是一种间接经验,而“传递经验”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基础性地位。

比如,过去一年里,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。而大部分人,尤其是非专业人士,对疫情的了解、感受,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我们的亲身经历,而是来自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信息。一些城市的重要疫情通过大量的信息传播,让更多人感同身受。这就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接收,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体验,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波动。类似的经验在网络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验,不是只有网络爱好者才能接收得到。它尽管是间接获得的,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具有了基础性地位。

于是,无论是社会管理者,还是研究者、实践者,都不能轻视这些传递性经验。你对社会的了解、认识,包括你从事社会治理工作任务时,都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聚焦在地方社会或是社会中的一些角落。这些经验和我们原来在特定地域、角落里亲身经历的经验是有区别的。

社会认同发生着深刻转变。

传统学术视野里讲的“认同”,基本上都是指自我的、找归属的、被动的认同。但今天我们在网络活动和网络交往中看到,认同的地位正在提升,认同已经成为网络化时代的一个核心焦点。而且,今天的认同更多是一种群体性的认同、评价性的认同,是主动的认同,和过去那种自我的、找归属的、被动的认同是不一样的。

如果得不到认同,你就很难在互联网中产生影响。而你一旦得到认同,即便你身份普通,也可能会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热点。

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展示的便利无人车。 海沙尔 摄

拥抱“不确定性”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

今天,在网络社会崛起之后,我们还看到了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新变化——海量信息供应下的不确定性。

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是信息有限甚至信息匮乏的时代。当时,人们的社会预期和选择发生变化,大都是受到信息匮乏的影响,呈现了一定的局限性、保守性甚至是相对静止性。但到了今天,信息不仅海量供应,还在快速地更替、重构,人类反而进入一种信息难以识别的匮乏。当信息不断海量地袭来,没等你明确、鉴别,又被新的信息冲击、覆盖。面对这一情况,人的心理和精神很容易产生复杂的变化和紧张的状态。不确定不是因为你不知道,而是因为你知道太多、认识不清、难以判断。

但是,这种趋势只能发展,不能被遏制。因为,信息的生命在于更新,信息只有通过更新,才能传递新的消息,带来新的能量,推动社会发生新的变化。如果信息不更新,就失去了信息的生命本质。这时,人类如何应对信息海量供应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
面对这样一种海量信息供应下的不确定性,我认为,最重要的是怎样去认识不确定性之所以存在的必然性。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一点,依然用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那些相对封闭、静态的原则、知识,来认识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网络社会,就很容易会产生焦虑、产生“不好控制”的模糊认识,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和决策。包括现在利用海量数据开展社会治理,一方面,我们要看到这些工具和手段的积极意义,但另一方面,我们要警惕数据技术的局限,让它真正有效地为社会治理服务。

一个现代化的社会,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,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。这对我们的社会管理、社会治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。毕竟,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再简单寻求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那种稳定秩序,应当在承认网络化、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这些新技术革命的基础上,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复杂变化,在充分认识这些复杂性之后,做出一些符合实际的、有效的、化解不确定冲突的选择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既有良好的秩序,又有积极向上的活力,才能使社会各界携手完成更伟大的发展目标。


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
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

郑重声明:河南致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,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!